👨‍⚖️

桌沿

出现期数
55 期
Tags
法学生
国企
桌沿奇思
聊到专业选择和对专业的看法
桌沿:选专业的时候比较迷惑,后来录取的是不太喜欢的工科专业,后来自己转专业到了法学。法学带给了我对自己、对社会和对世界的看法,还是挺有帮助的。不过法学的就业有些一言难尽,虽然很多体制内的单位都接受法学专业的学生,不过我比较抗拒体制内,感觉有些失去自由。体制外的话就是公司的法务部或者律师事务所,不过就比较辛苦了,出差也多。最终还是选择了相对条件好些的体制内。
陆屿:选专业的时候也懵懵懂懂,刚开始是大类招生,后来专业分流的时候选择了力学内容少的工科专业。专业就业的话一般是制造业,比如工厂内部优化、供应链优化、咨询行业,如果想转码的话有些人会选择互联网的算法岗位。制造业其实蛮重要的,但是就是待遇实在不太吸引人,而且离想象是中的「办公室白领」有点差距。
高考给我们的感受是我们只有出成绩后一周的时间做决定,其实对很多专业都不甚了解,做的决定现在看来都不太理智。原因是我们之前的十八年根本都不了解这些东西,结果一考完就要赶鸭子上架做一个足够影响一生的决定。周日晚的时候我阅读到了James Wei 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夜游船的同学,他们是国际高中的学生),文章讲述了他申请了国外学校的一些想法:为什么申请这几所,为什么选择排名低的,很详细分析了每所学校教育资源、项目设置、地理位置等等,让人印象深刻。
聊到本科毕业后的选择
桌沿:本科毕业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想法。法律专业有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每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不一样。如果出国读法律,回国的话可能只是相当于镀了层金。我自己又没有很特别的想法,所以我可能还是想先工作,然后自己看看有没有更感兴趣的的专业再说。
陆屿:我是从小一直都有出国的想法,所以就没有考虑考研,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还算是比较自然的选择。
聊到如何看待 Peer Pressure
桌沿:很多人会把人生比成一条赛道,所有人都在这条赛道上跑。我的看法是人生的前 18 年(高考前)可能都算有条共同的跑道,这个我认可,因为未成年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决策能力,所以可能是 18 岁之前大家都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是一过了之后,跑道就分叉开来了。
你可以往丛林里跑,你也可以在城市里跑,你可以去山顶上跑,也可以在楼道里跑,也可以留在赛道上自己继续跑。对于我来说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多元化的,看你自己怎么去看待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或者说自己在这个世界社会中的关系。
我可能对于同龄人压力这个事情可能会看得开一点。我之前看到一个日本的宣传片,很能描述我的想法。我自己会认为每个人对自己个人成就或者说对于自己所理解的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比。可能有些人的成功就是娶齐生子,有些人的成功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些人的成功可能是想要有自由,然后去探索世界,可能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对人生的期待和看法。所以我对这一点反而看得可能开一点。
陆屿:我自己是一个对朋辈压力比较没什么感知的人,可能是我比较迟钝。我挺能给自己找安慰的(笑),相信自己一定能有地方比别人做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且我很不喜欢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所有人都是竞争者」的想法,完全没有必要。应该和身边的人是同一战线的,大家互帮互助才对。
聊到我们都需要不同朋友
不同的朋友对我们有不同的作用,酒肉朋友需要,交心的朋友也需要。不同类型的朋友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用去追求所谓的万能朋友,没有一个朋友能够说是啥都能和你一起去做的。 能够对等交流的朋友, 必定都是自己一个人走了很远, 走了很长很长路的人。这种漫长的一个人旅程, 自然会让一个人变得独立, 成熟, 心理和情感上, 对他人没有依赖。至于很好的朋友, 什么事都一起行动, 成双成对形影不离这种事, 还是留给那一去不复返的青少年时期好了。 一个人的工作, 始终都是, 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生命课题, 分享自己真正有价值的领会和洞察, 无论是用拍电影电视, 还是写文字录播客, 还是穿搭, 舞蹈、美妆这些形式, 你只是使自己有真正可以照亮他人生命的能量, 再透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
聊到朋友圈点赞
桌沿:我完全不看朋友圈噢哈哈,不刷微博、不看抖音快手、不看新闻等,只会偶尔看一眼即刻(频率大约是每两天 10 分钟?)。
不看朋友圈的习惯大概是高三开始,微博沉迷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现在已经完全脱敏了。自从我发现↓,我就基本不再有你提及的 fear of missing out 啦。
我完全不关心、不在意那些我不 care 的人生活得如何
我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够丰富和忙碌,不需要靠别人的资讯来消遣
书籍,才是质量最上乘的信息汲取和激励思考方式
需要我关注的事情自然会通过某些方式被我知道,比如别人直接来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