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菱子

出现期数
56 期
Tags
经济学
北欧
UP
此为菱子文字颜色。
此为陆屿文字颜色。
备注、行内讨论会直接以评论形式添加。
 

最开始认识菱子,是在毕业季的时候学校南门的甩卖摊子上。当时她很文静地坐在那里(聊天的时候发现其实是一个很大方活泼的人),卖自己的一些闲置物品。(我到现在都还很后悔没有买她的理光相机😂  )
菱子目前在北欧读经济学,不过最近她滑雪受伤了,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祝她早日康复!

本科毕业时的选择

是在什么时候对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开始有规划的呢?我是高中的时候懵懵懂懂,想着出国看看,直到大二的时候下了决心要出国,想要去探索下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
开始想去美国,因为经济学研究美国最前沿呀。但是爸妈觉得美国治安不好很担心,就没申请美国学校。申请了一圈我喜欢的不错的欧洲经济学的项目,觉得有哪录取我就去哪上学吧。后来没想到还挺多地方可以去的, 才开始仔细思考去哪.

为什么选择欧洲?

这个问题好像在朋友圈看到过选校的想法?时间久远已经看不了了😂。
我最喜欢的3个学校, 一个在瑞士一个在瑞典一个在意大利. 瑞士的项目是国际经济学的fast track直博, 我爸他特别喜欢那个项目.瑞典的项目是 2年的经济学研究生项目. 意大利的项目是比较偏艺术方向.当时从项目本身、项目就业去向、语言和社会环境这几个方面考虑的.
首先这三个项目本身都是很好,于是就想选一个人与人距离更近的小班上课的项目. 瑞典瑞士都满足小班这个要求.
其次,项目就业去向方面, 选瑞士呢会5年脱发读博然后大概率去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或者智库打工,小概率去高校做研究; 选瑞典可能工作可能读博,工作去咨询投行或者其他,读博去瑞典英国荷兰或者美国; 意大利的项目毕业之后可能转艺术管理,去creative industry.
语言和社会环境上. 去瑞士需要继续学法语, 融入当地会有点困难. 瑞典的英语普及率是最高的,工业经济实力在欧洲很好,社会的包容度很高,年轻人有很多转方向的可能和机会. 意大利需要学意大利语(很不幸, 我怎么都学不会弹舌😭).
所以不管选哪个都会去欧洲啦.

文化交流与冲突|Cultural Shock|感受

应该在欧洲会有更多的感受?我读的是工科,大部分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以及中东地区,比较难说是「多样化」。菱子的同学朋友们组成是啥样的?以及交流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culture shock当然会有的,因为大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很不一样.比如老师会因为同学们集体安排班级出游而调课配合同学们的旅游;有同学同时念两个本科(不是双学位,而是字面意思的同时在两所学校读两个本科);有的同学考试挂科了可以重考,重考如果是一百分成绩单上就是一百分; 比如好多瑞典年轻人会先工作几年再去念大学; 瑞典人在圣诞节会每年看一模一样的动画片....但是知道背后的原因和社会的文化和政策之后, 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 再看又不觉得是什么让人震惊的事情.大家的交流很重要,有了交流才能有理解嘛.
我的朋友们主要有三种:中国同学、瑞典人、其他国际生. 我们学校很小而且中国人很少, 整个年级加起来也就十个左右吧, 于是大家就都认识,也都是会相互帮忙的朋友. 班上五十个同学里有一半是瑞典同学另一半是国际同学包括欧洲各国的同学和亚洲同学, 也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同学.
平时大家会一起学习一起玩. 期末考试会一起复习,平时写完作业会相互对答案. 玩耍的学生活动很多是我们学校唯一的学生会组织的,活动需要抢票,所以每次参加活动的人是全校随机抢到票的同学们. 同学自己办的party有三种, 一种是亚洲人为主的party, 一种是国际生为主的party, 还有就是瑞典同学自己的party. 我这样热爱party的选手,不想错过任何party哈哈哈哈哈
大家的交流用英语啦,瑞典同学很好,只要在场有一个不会讲瑞典语的人, 就会开始讲英语. 线下交流主要是上课前、课间、吃饭、小组写作业聊天和party聊天. 因为作业太多大家在学校学习呆在一起太久了,大家什么都会聊,政治宗教信仰性取向都不是什么敏感话题. 而且学校很小, 八卦很快就都能知道. 大家谁和谁date,谁有新工作了,谁之前是做什么的,家里爸妈兄弟姐妹怎么样......都知道的. 比如德国同学的爸爸是穆斯林妈妈是天主教, 比如挪威同学周末回挪威了去参加葬礼,比如隔壁金融专业有同学要搬家原因是现在的房东吸毒....很多细枝末节好玩好笑或者无聊的八卦大家都会谈论.
线上交流我们班用WhatsApp群聊天, 同学之间用messenger, ig或者WhatsApp. 欧洲同学也会恶搞一些同学表情包...

职业规划

在研究生毕业后,会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呢?
我去年刚来的时候的打算是先上一段时间,然后看看会不会想读 PhD。现在的话,并没有觉得读 PhD 是一个让我很坚定、很想要去做的事,所以就打算找工作了。
研究生毕业我想先去大的咨询公司工作吧,因为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行业, 会短时间逼迫自己学会很多东西, 还会能学会一本正经地胡扯.而且咨询的工资还不错,总得赚点钱养活自己. 之后可能还会去尝试marketing, 再之后去creative industry. 具体做什么其实我也没想好呢.
如果工作几年我发现特别感兴趣的方向, 读博也是一种可能.

社交媒体

不知道你会怎么看待各类社交平台?我不太会主动去刷社交平台推荐的信息,可能只有微信朋友圈、Bilibili 关注的 UP,还有一些其他平台关注的人,还有就是 newsletter 订阅了一些源
主要原因是觉得有些浪费时间,而且看这些信息也不太放松,实际上可能精神上还更累了。
社交媒体在我生活中还挺重要的, 因为社交媒体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我不看社交平台推荐的东西, 但是会看我关注的人和事情,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是我和很多朋友家人交流的媒介. 学校的社团活动会在Facebook小组里更新信息和卖票, 于是我会看Facebook的消息提醒. 学校和同学们在ig上更新信息, 会看看ig大家每天发的story. WhatsApp主要是课程问题讨论. 微信用来联系国内的朋友和家人,主要用来打视频,不怎么文字聊天. 朋友圈我会一周给大家更新一次我的近况,再顺便看看大家的朋友圈不能让自己和国内太脱节吧.Bilibili我会更新vlog给朋友家人们. 一直没怎么用微博. Twitter比微博更少用, 只是偶尔遇到什么事情可能会去Twitter吃个瓜? 我有朋友坚持只用telegram说话,没办法,我也就会打开telegram.

其他话题

  • 好奇当时大四的时候你好像有去郊区(实习?),感觉很有趣,不知道能不能分享一下?
  • 拍立得还有继续拍嘛哈哈哈哈,自从看了当时你的每日一拍以后觉得拍立得真是太好了,包括现在出去玩我还是带着,我感觉我购入拍立得很重要的契机就是看你的每日一拍,实体照片真的带来了好多好多宝贵的体验,我和朋友们都觉得它拍起来压力没有那么大,没有(不能)后期的需求,拍出来很纯粹。
大四去郊区的实习是给中国数据与调查中心画社区地图. 因为在北京呆这么久,去的地方大致是学校、景点、博物馆、剧院和商场餐厅, 很想看看这个城市不同的一面. 实习的任务是去北京不同的社区画社区地图,然后联系社区居委会做住户调研的随机数样本框. 画地图不止需要把建筑物画出来,还需要标记每栋楼里的住户数量和门牌. 北京的初夏也挺热的, 和一起实习的同学们在市内和郊区的老社区每天跑楼跑得汗流浃背. 但是挺开心的, 有遇到有意思的同学还看到了许许多多北京普通居民的生活状态. 有大学退休的爷爷奶奶, 有普通打工人,也有来北京讨生活的辛苦做小生意的劳动者. 建筑呢有历史留下的军区大院、胡同老房子、改革开放后的老小区、老厂宿舍改造违章搭建的小房子、农民用宅基地盖起来租给打工人的违建房、村里打着拆迁安置房招牌的出租房、还有因为驱赶外来人口被暴力拆迁留下的废墟......什么样的建筑都有, 这里面住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的悲欢喜乐吧.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我还在继续用拍立, 从min换成了wide300,欧洲相纸太贵了,没有每天拍一张照片,而是同学聚会了拍一下留作纪念. 圣诞节去朋友Valeria家给朋友和她家人拍了很多照片,留给来她家人作纪念.再后来,坐火车的时候把相机不小心摔了一下摔出了毛病😭,斯德哥尔摩的相机店只有工作日开门,我平时一上学就忘记去修,一直拖着,现在还没修好......现在看之前的拍立得照片真觉得是好多宝贵回忆呀,而且拍立得实体的照片看起来好迷人哈哈哈哈哈.
最开始用拍立得是单纯觉得好玩, 拍出的照片好看,后来越来越着迷,觉得胶片的照片像是有魔力一般.现在更多地是在拍vlog. vlog保留的彼时彼刻的情绪和信息量比照片大, 而且记录和描述也很直观适合分享!
拍立得的魔力总是让我把记忆浪漫化, 看着照片我都不自觉给回忆加滤镜呢了哈哈哈哈哈. 我也觉得用拍立得拍照毫无压力,没有拍立得能把人拍成丑八怪吧?即使拍丑了,也丑得有艺术气息😂. 我一直觉得美颜相机的照片很诡异,手机原相机多好呀,没有滤镜大家也是非常真实可爱的啊.
  • 想到一个聊天时想问忘记问的事儿:关于环保和不买新衣服(因为看某期 vlog 中说有 7 个月没有买新衣服了)。因为对于女生来说,「不买新衣服」可能是比较少数人才会做的选择?怎么看待「不买新衣服」这件事呢?我自己的话还是会买衣服的,会去选择那些耐穿、舒适、贴合生活和自己状态的衣服,追求服饰耐看、耐用和得体,潮流什么的就不太在意了。
    • 想到欧洲的 Vintage 古着商店应该好多!不知道你有没有了解过?我有几件特别喜欢的衣服都是年龄好大好大的:2003年的墨绿色羊毛衣、2005年的绿色裤子、2007年的白色夹克。
    • 说实话, 女生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不买新衣服很难, 在国内不买新衣服更是难上加难.
      女生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是一个真理,无需解释. 在国内不买新衣服更难. 首先是因为各种资讯都在铆足劲给你灌输消费主义. 电视剧电影综艺广告网络和各种滤镜都在无形中给人制造焦虑. 大家焦虑自己的样子不够好看,焦虑自己的生活不够好——消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灵丹妙药? 仿佛你和完美形象的差距就只是一件新衣服一款新化妆品...意识到自己曾在给人为制造的焦虑买单时,我就告诉自己要慎重考虑这笔消费是不是必须的.(em...但是为什么会有反思呢, 是因为我没有钱花了.......) 其次,国内买衣服太便捷了, 网上买衣服很方便, 出门去逛个街那就更是方便了.
      后来决定少买新衣服除了不想为消费主义盲目买单的原因, 还有成长了想生活得更朴素简单的原因. 我有一个好朋友, 衣服太多, 需要两个卧室才能放下,但是大家总感觉她永远在穿“同样”的衣服. 这说明我朋友衣服的风格很一致, 也说明我朋友衣服的闲置率很高. 我还有另一个好朋友只有简单必须的衣服, 一年只买一次衣服吧. 她们都能在穿衣这件事情上生活得很好很开心. 我意识到怎么买衣服穿衣服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必须. 我不想出门前思考太多今天应该穿什么衣服(懒), 也不想以后搬家有太多衣服,于是开始精简自己的衣柜, 把闲置的衣服送给朋友或者捐掉, 而且控制自己消费衣服的冲动.
      说这么多忘记说环保, 最初开始少买衣服真是因为想控制消费和换种生活方式,不是因为我忽然有一天觉得我再买衣服地球就要毁灭了. 但是我一直以来买衣服的原则都是不能买快时尚, 即使是因为精简衣柜而送走的衣服也都是耐穿的很好的衣服.
      欧洲的vintage店挺多的, 而且衣服的质量也不错,我vlog里的黑色羽绒服和灰色羊毛裤就是在斯德哥尔摩的vintage店里淘到的. 现在在斯德哥尔摩新流行的有的vintage店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校友开的, 客户不仅可以来买衣服, 还可以把衣服放到店里寄卖一个月, 衣服售价的40%归客户. 店里的衣服质量很好,而且符合当下的潮流趋势, 现在以这个店挺火的还在哥德堡开分店了. 不过和意大利相比, 我意大利的vintage店更加精致,有更多品牌.